32(4)-社論
2025.10.16
無
近年氣候變遷加劇,勞動現場面臨的已不只是傳統職業危害,而是多重風險交錯的新局面。人口高齡化、移工增加與彈性工作興起,使職場風險樣貌逐漸轉變。高齡勞工在酷熱或劇烈天候下調節能力較差,容易脫水或誘發慢性病惡化;移工因語言與資訊落差,往往無法即時採取防護措施,也成為熱傷害的高風險族群。這些現象凸顯,職場安全管理必須與時俱進,才能避免防護落差。科技的進步則帶來了新的契機。穿戴式感測器與環境監測技術讓現場管理更即時,能追蹤溫度、心率與脫水狀況並提早預警。然而,資料蒐集也涉及個資與勞資爭議,必須在創新應用與合理規範之間取得平衡。
在政策層面,熱危害防治並非單一部會即可完成。勞動、衛福、內政與環境等部門若能整合慢性病管理、建築與都市規劃、氣候資料等面向,並結合地方政府、產業公協會與醫療院所的力量,就能讓預防、監測、介入與成效評估形成完整鏈結。職業醫學也能從被動處理事件,逐漸轉型扮演引導社會與產業因應新興風險,打造更安全工作環境的角色。
在成效追蹤與改進方面,歐洲部分國家已建立熱健康監測系統,用於追蹤高溫對死亡率與疾病負擔的影響。若台灣能進一步建置公開透明的績效儀表板,結合職業醫學與流行病學資料,並將職災與缺勤率納入分析,就能更精確掌握高風險產業、提早介入預防,也讓政策成效有明確的科學依據。